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朱小玉团队在干细胞研究领域期刊《Stem Cell Research&Therapy》杂志上发表题为《Apredictivemodelcombining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nutritionalriskfactorsforoverallsurvivalafterumbilicalcordbloodtransplantation》(《基于临床特征及营养危险因素用于脐血移植后总生存率的预测模型》)的研究文章。该预测模型的建立,可用于识别移植后总生存率(OS)较差的高风险患者,有望通过早期营养干预改善脐血移植后患者生存。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是用于治愈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利于移植物的植入和免疫重建,移植期间临床结果较差与营养状况紊乱有关。然而,目前对脐血移植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方法尚无“金标准”,如何有效评估营养状态,及时干预,改善预后,是面临的挑战。
针对这一临床问题,中国科大附一院血液内科主任朱小玉、血液内科二病区护士长涂美娟,联合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宁丽娟,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接受单份UCBT并接受营养状况、生活质量评估的血液病患者,整合分析临床特征和营养因素数据,筛选出能预测移植后OS的因素,建立风险评分并构建列线图模型。
该模型共纳入四个影响因素,包括疾病状态、预处理方案、小腿皮褶厚度和白蛋白水平,基于该组合建立了OS的风险评分。根据风险分数的cutoff值(2.225)将患者分为两组,结果显示,高风险分数(≥2.225)与UCBT后较低的3年OS相关。此外,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小腿皮褶厚度(≥20.5mm)和较低的白蛋白水平(<33.6g/L)与无疾病生存率(DFS)较差相关。
▲基于临床特征和营养因素数据风险分层模型(央广网发 黄爱杰供图)
根据相关文献检索,这项研究为国际首个综合临床特征及营养因素用于UCBT后成年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模型,并构建了可以用于临床应用的列线图,能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识别OS较差的高风险患者,并有望通过抢先治疗,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此外,本研究提示,实验室指标(白蛋白水平)及人体测量数据(小腿皮褶厚度)比主观量表更为重要,可以帮助临床医护人员进一步优化移植后的营养评估指标,有助于临床工作更好开展。
朱小玉介绍,按计划,团队将在本研究基础上,继续开展相关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对该研究结果的可行性进行进一步验证,以造福更多血液病患者,提高移植疗效。
脐血移植面临的两大缺陷问题是造血重建延迟和移植后复发无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为进一步提高移植疗效,朱小玉团队与清华大学杜亚楠教授团队合作,在体外构建3D仿生骨髓微环境共培养造血干祖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骨髓腔注射回输加快辐照小鼠造血重建,有望解决脐血移植造血重建延缓问题;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张丽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将第三方健康供者双阴性T(DNT)细胞应用于治疗脐血移植后复发AML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填补了脐血移植后复发无DLI的缺陷。
目前,朱小玉团队牵头开展的DNT细胞预防AML移植后复发的I/II期临床研究正在入组中,期待能进一步降低移植后复发,造福广大移植患者。
来源:央广网
原标题:脐血移植研究又有新成果,早期营养干预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涂美娟
清美联创秉承“四个面向”的企业哲学和价值观——
面向人类健康
面向国防需要
面向“一带一路”
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清美联创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多种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人体冷冻、核辐射防治等技术研发。
目前已拥有67种不同功能的专能细胞如神经干细胞、胰腺干细胞、卵巢干细胞、肝脏干细胞、心肌细胞、毛囊干细胞等的制备技术。
北京清美联创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服务咨询与技术合作电话:010-88292706。